关注龙川文化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活动 - 文艺快讯 文艺快讯
杂技美,融入情感才是“杂技极致”的体现
发布日期:2018-10-26    来源:

杂技美,融入情感才是“杂技极致”的体现

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  2018-10-26

1情感的融入赋予杂技灵魂

杂技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杂技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杂技艺术是以杂技技巧展示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用其他艺术门类难以达到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人们的情感世界,包括高难的技巧、深刻的寓意、鲜明的表演以及人与自然、与困难勇于搏斗的精神,从而创造出被人感知的震撼的杂技作品,借以表达杂技演员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观念。杂技艺术是人体通过常人难以达到的技巧表达方式,来反映杂技演员对舞台、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的心灵动态的艺术。杂技表演又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那么,杂技表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表演观念呢?我从事杂技资料管理工作几十年里,翻阅了大量相关的杂技资料,并累积了丰富的杂技知识,对国内外各种艺术表演形式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一个成熟的杂技作品,应从各种艺术门类中借鉴适合自己节目创作和表演的元素。杂技艺术是运用人体极限的展示来传情达意的,“情”赋予了杂技作品以勃勃生机。杂技演员只有将真挚的感情融入每一个技巧的表演之中,用心表达、以技传情,才能创造出一个杂技者情感世界,才能创造真正的杂技艺术。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杂技虽然在艺术舞台上已有一段悠久的历史,但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萌芽”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

2表演中融入情感才是“杂技极致”的体现

杂技艺术是力与美的结合,是激情的艺术,是以抒发表演者情感的特殊艺术样式。杂技艺术是通过技巧来寻求和抓住观众的思想感情,用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的技巧展示,在精美的节目构思中,把表演者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完美的技巧统一并融合起来,以唤起观众的身心共鸣。怎样才能让融入情感的 “杂技极致”在节目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在舞台上,常常可以见到两个身体能力、技巧相近的演员表演同一个节目,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经久不忘;一个只是机械地完成各种高难度的技巧和动作,而表现力却不能打动观众。为什么两人的悬殊如此之大?这就是表演者有无情感世界所决定的。演员的情感融入是节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连接技巧和情感思想的纽带,它能把外部的肢体动作和内部的心理情感有机地、符合逻辑地联系在一起。杂技是以人体动作、造型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的意境创造和形象塑造,都是以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为基础,而不是堆砌一些无机的单一的技巧动作的组合。情感离开技巧将无以体现,技巧离开情感更毫无色彩。杂技技巧是构成杂技节目的外部因素,而表演是内部的,是渗透、融化并贯穿在一切动作之中的一种内心情感流露。前者是节目的载体,后者是节目的灵魂,技巧承载情感,情感使技巧光彩夺目。广州战士杂技团在2000年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金狮奖的《对手顶・东方的天鹅》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从节目中可以看出,《对手顶・东方的天鹅》节目的创作者以现代青年男女对新世纪憧憬为题旨和意境,加上芭蕾独有的艺术个性和基本艺术形式,合理的融入了杂技技巧,使两者完美的贯穿与连接在节目中,加之演员“如痴如梦”般融入情感的表演,使这个节目达到了了“杂技极致”。――挺身前空翻抛起站手、直臂单手举侧搬腿变后搬腿、双足尖站双肩、肩上足尖转体180度、单足尖站顶等等。在《对手顶•东方的天鹅》中,芭蕾所特有的表演方式和杂技的技巧借助于舞蹈的观念以及表演者情感的融入结合成一个有机体,把《对手顶・东方的天鹅》推到了一个涵盖了芭蕾的艺术特征、但却只属于杂技的这样一种“杂技极致”艺术境界。

3杂技艺术的经久不衰,是因为它饱含情感

杂技的起源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经验的积淀,是情感的宣泄,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人们击地而舞,铿锵而歌,在空地上展现着最原始的杂技技巧,是那么尽情、那么投入。杂技是人体的自然生活动作熟练后得以升华,经过提炼、加工、美化而来的。杂技表演中的每个技巧无不包含情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表演者只称作技巧的展示者。只有将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中,才能赋予杂技生命,才能打动观众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在杂技节目中,“情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应当说,杂技节目的“含情量”的多少,常常决定着节目的艺术生命。杂技是用技巧诉说情感的,杂技不是讲故事,不是静止的雕塑,更不是音乐的陪衬或解释,它是杂技演员通过融入情感的表演,来抒发演员内心对杂技艺术的无限遐想和对杂技未来的展望!


返回主页
新闻动态
馆办活动
非遗保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