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艺术的种类与特色!
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 2018-10-23
中国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古代又称“杂伎”、“杂技乐”。广义杂技为各种超常技艺的统称。杂技所表现的不是各种普通的技巧,而是超常的高超技巧或者惊世骇俗的异能奇巧。可以认为,“神奇性”是杂技与普通技巧的根本区别。中国杂技艺术以它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层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人们从这项传承数千载,历万劫而不衰的形体表演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战、智慧、乐观和不断追求超越自身与客观束缚的向上民族性格。
中国杂技的种类
中国杂技不下千种,经常在舞台上表演的也有200多种,五花八门,如万花筒般变幻万端。通常被概括为如下几类:力技、形体技巧类、耍弄技巧类、高空节目、魔术节目、象形象声节目、驯驭兽畜、滑稽及小丑艺术。但这种分类方式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本文不采用这种划分方式,而是按照技巧类型进行分类,包括①耍弄技,如抖空竹、蹬缸、踢毽子等;②顶举技,如顶碗、顶竿等;③悬吊技,如空中飞人等高空杂技;④平衡技,如高跷、走钢丝;⑤驾骑技,如骑马、骑象、骑摩托;⑥柔体技;⑦魔幻技,如“仙人栽豆”、“吉庆有鱼”、“连环”等;⑧模仿技,如口技、舞狮、舞龙等。至于马戏及滑稽等项目宜作为单独的类别,不归入杂技之中。
中国杂技的特色
中国杂技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杂技基本功好,造型优美,表演细腻,刚柔相济,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外国友人说,看了中国杂技,感到中国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丰富多彩的节目,悠久的传统,构成了中国杂技独树一帜、绚丽多彩而古朴大方的艺术特色,卓立于世界杂技艺术之林,弥足珍贵。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生活气息浓厚
中国杂技的各种技巧大都从生产生活中发展演化而来,有些节目就是劳动技能和民间游戏结合的产物。道具也多为普通的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碗、盘、坛、盅、绳、鞭、叉、竿、梯、桌、椅、伞、帽等等,这些平凡东西,在中国杂技艺人手里,变幻万状,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
2讲究真功夫
俗话说“京戏的筋斗,杂技的顶”,其实筋斗和顶功也是分不开的。中国杂技自古重视顶功,汉代画像砖石和壁画、陶俑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耍坛子”演员头顶都有一块磨得溜光不长头发的地方,这是苦练的印痕,而更为高超的“耍坛子”演员在轻重感觉通灵入化时,才留起长发来。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
3一通百通,千变万化
最能表现这一点的是“蹬技”节目,演员躺在特制的方台上,以双足来蹬,至于蹬何物体,几乎包罗万象,从绍兴酒罐、彩缸、瓦钟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轻至绢制的花伞,重到一百多斤重的大活人;被蹬物体,或飞速旋转,或腾越自如,从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木制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象。过去蹬技以重为胜,近世发展轻重并举,轻薄如纸的花伞、彩毯,演员亦能蹬得飘逸非凡。
4力量和技巧并重
《叠罗汉》的底坐负重量是惊人的。唐代《载竿》有一人顶十八人的记载;现藏日本作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代漆画弹弓,弓背上就有一个顶6人的形象。近世的《千斤担》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付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超人的力量。
5平淡简约,返璞归真
中国杂技往往没有或只有简单的道具,却能表演异彩纷呈的节目。这就像得意忘形的中国写意书画一样,极简约而又极丰富,令人回味无穷。这其实也是真功夫的体现。
6人、物、环境等完美协调
中国的很多杂技都体现了人、物、环境之间的完美协调,展示了人对环境极高的适应能力。如“走钢丝”、骑独轮车时种种惊险的表演,“晃板”、“晃梯”之类,凳上加凳,人上叠人,但顶上的人必须在动荡不定的基础上求平求静,这都需要极冷静的头脑和极高超的技艺,而这是经过千百次刻苦训练采取得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7一心多用
杂技“顶碗”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杂技的经典代表性节目。传统的“顶碗”节目是由单人表演,通常是演员在倒立和柔术状态下,在固定的表演道具上,表演用脚面夹碗和头部顶碗的高超技巧,表现了人在特定限制下创造奇迹的能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夏菊花在全面继承顶技技巧的基础上,大胆创造了倒立夹碗过头的柔术与顶技结合的新颖技巧,突破了传承千年的古老形式。
8平民化和极大的适应性
中国杂技是名副其实的草根艺术,和中国武术、戏曲一样,都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其技巧类型、表演形式、表演场所不拘一格,没有特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