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香港沦陷,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胡绳、千家驹、蔡楚生、乔冠华、廖沫沙、胡风、丁聪……300多名困居港九的文化名人,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帮助下,穿过日军封锁线,沿东江溯流而上,经由龙川县老隆镇——“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重要中转站,转移到安全的大后方。
今天这里已是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但屹立在路旁的福建会馆
似乎依然在告诉
人们不要忘却那段激荡的红色历史
党徽小图标分割线
为了追寻70多年前那段革命历史
讲好龙川红色故事
12月20日至23日,由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文广旅体局、县委党史办、县融媒体中心等部门组成的调研组赴北京开展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课题调研,广泛搜集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资料,丰富原中央苏区县文化内涵,传承弘扬红色基因。
在北京市朝阳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乐晖率调研组一行先后访谈了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工作组织者后代,以及被营救的文化界著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后代,通过收集整理组织者和有关文化名人在老隆的文字、照片等珍贵史料,突显龙川在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乃至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采访环节
连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香港大营救”负责人之一。1942年1月,在我党开展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革命活动中,龙川县福建会馆作为营救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连贯在该会馆精心安排和指挥民主和文化进步人士的大转移行动。
连子
连贯之女
在红色革命精神的培育下,龙川县的人民在中国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让我们这些后代感动。福建会馆在大营救行动中作为中转站,今年被国家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个地方是1942年在党中央和南方局党的领导下,展开大营救行动的地方,我父亲连贯是参与进行大营救的工作人员之一。那么老隆作为大营救的基地之一,大量的民主人士和文化人穿过日本鬼子占领的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转移到老隆,再撤离到我们的大后方,所以这次行动所代表的意义是具有历史性的,同时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
黎澍: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历史学家,是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被营救者之一。晚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曾任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
黎安泰
黎澍之女
党对于文化人是非常重视的,不惜一切代价,积极营救被困在港的文化界人士、爱国主义人士等,把他们撤离回来,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我父亲很早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大营救行动被营救者之一,同时他也在东江游击队呆了半年了,专注于宣传工作。对我们后代来说,大营救行动这个作用非常重大的,因为很多的革命先辈和文化人士都是通过老隆来中转,转移到大后方。
据悉,在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中,从老隆转移到韶关的文化界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家眷共有300多人,其中包括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柳亚子、海军少将陈策及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夫人上官贤德等著名文化人和知名爱国民主人士。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龙川县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福建会馆名列其中,成为龙川县首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顾大营救整个过程,老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福建会馆”作为营救路线上重要中转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我们考究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革命事迹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物和丰厚的历史遗产。
来源:龙川新闻